完美关系[娱乐圈]_分卷阅读_15
作者:
羲和清零 更新:2020-06-08 03:34 字数:1959
罗超锲而不舍道:“顾老师,你们要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妨跟我说说,我是记者,寻常的困难,只要我动一动笔杆子,发篇新闻稿,就可能帮你解决问题。”
顾老师看向罗超:“发新闻?”
罗超:“是啊,东视娱乐可是大公司,我们的新闻发出去很多人都会看到……是不是尹东曾资助过这个小孩,现在资助断了?”
“也不是……”顾老师纠结片刻,终于下定了决心,她向罗超坦言:“其实,尹先生出事之前,已经决定收养君凌了。”
“什么?”罗超听到这话,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你说的是真的?”
这老师名叫顾艳,她说:“真的,尹先生半年前就开始跟君凌进行模拟亲子互动了,这事整个福利院都知道。”
罗超问:“什么是模拟亲子互动?”
顾艳解释道:“这是我们福利院提出的一种事前体验模式,为了对双方负责,要求领养人在确定收养之前与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亲子互动练习,比如定期探访、见面交流或是直接带孩子回家生活几天。虽然尹东是明星,经济条件肯定不在话下,但我们也怕他和邵君凌无法融洽相处——以前遇到过几起被领养人无法融入领养家庭而被退养的情况,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当然,孩子也有自主选择权,如果他们主动表示不喜欢收养人,收养也无法进行。”
“原来是这样啊,”罗超点点头,又问,“尹东跟这孩子都相处半年了?”
“是啊,其实一般情况下最多三个月就能见分晓了。不过,尹先生和君凌这一对的情况比较特殊,尹先生很早就表示自己愿意无条件接纳君凌,也接受福利院三年内的定期随访,是君凌……一直没有准备好。”
罗超:“为什么?”
顾艳忧虑地看了一眼邵君凌,道:“这孩子的性格,怎么说呢,和普通孩子不大一样,他不是那么温顺。”
她还记得,邵君凌五年前刚被送来福利院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一有人靠近他,他就呲牙咧嘴地大叫,院里的老师都不愿接手管他,只有她心生同情,因为这孩子必定是受过严重的伤害,才会对外界抱有如此大的敌意。
在承受了无数次抓伤、咬伤后,她总算得到了君凌的信任。但这孩子仍然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跟他分到一个监护班的小孩都怕他,院里比他大好几岁的孩子都不敢惹他。也不知谁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疯狗”,孩子们都在私底下学着叫。
罗超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到这孩子性格不大讨喜,他问:“那尹东为什么还选择他?领养更年幼或者懂事点小孩不是更有利于培养感情?这孩子多大了,我看都有八岁了吧?”
顾艳:“君凌已经十岁了,他只是个头长得有点小。”
罗超:“呃……”这样的年纪已经很难跟领养人建立亲情了吧?
顾艳回想了一番:“我也不清楚尹先生为什么选他,我记得当时院长让我带邵君凌去她办公室——似乎是尹东直接点名要见这个孩子的。”
在尹东出现之前,她还想,邵君凌估计要在福利院一直住到成年了。
这样极端的性格,连跟身边的同伴都无法相处,更别说被领养。
性格好的孩子不愁没人喜欢,性格不那么好的,等到了一定年纪也会本能地学会伪装,唯独邵君凌,喜怒无常的,让人摸不透脾性。
罗超听到这个细节,又问:“那这孩子的来历呢?你知道不?”
顾艳:“这孩子当年是民政局送来的,听说是群众在外捡的流浪儿,被发现的时候正跟野猫抢垃圾桶里的剩饭吃,查不出来历,连‘邵君凌’这个名字都是民政局用起名系统随机起的。”
罗超感觉这个说法对不上头,要真是毫无背景,为什么尹东指明要他?两人还长这么像……
他自行脑补了一出“尹东对无名女始乱终弃导致私生子流落街头、十年后追悔往事找到邵君凌并决定弥补过错的”狗血故事,认为这个可能性更大。
顾艳没意识到罗超问这问题的目的,在边上单纯地感慨:“可能是缘分吧,我们福利院的老师都觉得君凌和尹先生有父子相。”
罗超开玩笑般说了一句心里话:“没准这孩子是他的私生子呢?”
顾艳表情一僵:“不会吧?”
罗超:“哎,娱乐圈这样的明星不要太多,那个彭龙你知道吧?他在外面四处留情,光私生子女就被挖出来七个,隔三岔五的在网上上演认亲大戏!”
顾艳尴尬地替尹东辩解:“我觉得尹先生不是那种人……”
“呵呵,也是,人各有异嘛。”罗超赶紧转圜,不再跟她细说这些娱乐圈的肮脏事,以免她认为自己破坏尹东在她心里的好印象,反对他生出反感。
罗超又问:“你刚提到,尹东出事之前已经决定收养邵君凌,这么说来,这孩子现在是准备好了?”
顾艳:“嗯,这个月十二号,尹先生最后一次来看君凌,他当着我和院长的面问君凌愿不愿意离开福利院,今后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君凌答应了。”
整整半年,顾艳都觉得实在太不容易了。
自从尹东开始与邵君凌进行亲子互动以来,她都能感觉到君凌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慢慢能够接触、甚至与尹东和睦相处,最近两个月,他都已经开始期待与尹东每一次的见面了。
那天尹东还亲口承诺,等他这次出差回来,就带君凌去收养机关办理正式登记手续,所有人都很高兴。
世事无常,他们怎么都想不到,尹东会一去不返……
罗超问:“他出事后,你们联系过他的经纪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