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
作者:
红色尖兵战队 更新:2021-05-21 02:24 字数:6975
秘密山谷内从一开始就实行的是自给自足政策,为了保持这里的隐蔽性,粮食什么的除了刚开始从外面采购过一些外,后来完全是在山谷内种出来。
几个月前,诸葛舟他们在山谷深处又发现了两条隐蔽的山谷,通过一条两人来宽一里多地长的裂缝跟秘密山谷相连接。
那两处山谷内四面都是悬崖,石壁高耸,直入云霄,头顶上甚至弥漫着淡淡的云气,正好成了最好的遮蔽。
除了这条通道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通道通往外面,而且土地十分肥沃,简直是天然的良田。
更可贵的是山谷内面积十分广阔,光能够种植的土地就有数千公顷之多,足够供给秘密山谷内所有人的食用还有富余了。
自从发现这里条件得天独厚,粮食就全都转到了那边,石壁下被开凿出了一个个山洞,都是用来储存粮食的,里面干燥而且整洁,实在是储存的好所在。
现在的秘密山谷,让诸葛舟他们觉得越来越像世外桃源了,住在这里那会总感觉实在是太美好了,让他们都想一辈子不出去了。
现在的秘密山谷内一共聚集了三四万人,大都是搬迁来的山村,其中老人占了十分之一,儿童和妇女的比例要多一些,剩下的都是青壮年。
这些青壮年都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常年在山上打猎,所以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和敏锐的战斗直觉,是特战队最好的人选。
如今,这些青壮年一部分在秘密山谷的特训中心进行特战训练,而有一部分已经训练结束,被派往了外面那些部队,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跟外面那些被收编的土匪以及其他人不同,这些人是郑啸的嫡系部队,不管是忠诚性还是战斗力都毋庸怀疑。
因为这些人的根在这里,他们是跟郑啸他们息息相关的关系。
当然,这些人郑啸不准备让他们去冲锋陷阵,那么做简直是在浪费,这些人最好的位置就是安排到那些部队担任教官和各种职务。
如此一来,以这些人为队伍的骨架,而那些其他人为血肉,龙牙特战大队就可以迅速扩充实力,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当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郑啸会走出关东山,投身到外面那暗流涌动的社会中,开始试着接触各大势力。
罗霄给他留下的时间不太多了,原本郑啸打算稳步发展,以关东山为基础,逐步蚕食,先占领辽南和热河一带,然后再逐步扩充,一点点壮大自己。
但是现在,他必须要多点行动,全面开花,在发展关东山的同时,从其他势力入手,迅速扩充数量。
现在是1933年,日本人占了东三省之后还不满足,又将魔爪伸向了其他地方,其中在上海已经做了很多小动作。
郑啸准备试探一下其他势力的态度,如果必要他准备跟他们联合,一起对抗日本部队。
他的部队虽然战斗力不弱,但是不足就是人数太少,到如今,所有战斗力加起来,也不到一万多人。
而且,这一万多中,真正的精锐只有几千人,剩下的只是刚收编的队伍,战斗力实在是让人怀疑。
如今光在东三省,关东军就驻扎了四十多万人,不光有陆军,还有空军和炮兵部队全方位支援,而且各大城市都被日军占领了,郑啸他们一旦离开关东山,可以说寸步难行,更得不到什么后勤支援。
当年的各股抗日力量就是被日军各个击破给剿灭的,就连联合了多股力量形成的东北抗日义勇联军如今也举步维艰,处境十分艰难。
抗日义勇联军的司令就是马镇山,当初在冬阳县城曾经跟郑啸有过合作,是个豪爽汉子,他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从开始的几百人如今已经发展到了数千人,跟鬼子大了好几场大仗,大大挫败了鬼子的气焰。
但是,东北抗日联军也因此引来了鬼子的注意,为此日军调集了三个师团,对辽西一带展开了清剿,就是为了肃清东北抗日联军这让他们头疼的宿敌。
这样一来,东北抗日联军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鬼子制造了不少无人区,进行清乡并村,实行连坐制度,掐断了抗日联军的群众基础,使他们被逼入了辽西的大帽山脉中。
大帽山脉绵延数百里,到处是崇山峻岭,但是环境同样恶劣,抗日联军进入大帽山之后,日军在山外设立了严密的封锁线,将出山的通道都堵上了,这使得抗日联军被困在了山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联军各种物资都开始出现匮乏,特别是食盐和药品,更是缺乏,很多伤员都因为没有药品,而只能眼睁睁看着死去了。
相比起来,郑啸他们这里情况要好了太多,一是日军对这里不是那么重视,再就是这里的关东山面积更广阔,能够出山的通道四通八达,鬼子想堵都堵不过来。
郑啸他们虽然接连折腾了好几场,但在鬼子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成建制的大动作,所以他们还是把这些事件定性为了土匪性质的骚扰,没有真正下大力气去清剿。
正是因为这个错误的认识,使得日军错失了最好的剿灭时间,是郑啸和他的龙牙得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段。
接下来半年内,龙牙特战大队横扫了关东山,所有土匪实力不是归顺,就是被剿灭,就连最远的关东山东部区域,也被岳瞎子带着人犁了一遍,将最大的所谓四大天王给收拾了。
那次剿匪活动,“四大天王”投降两个,顽抗被击毙一个,剩下一个则提前逃出了关东山,归顺了日本人。
让那些土匪们胆寒的是,这伙把他们打的抱头鼠窜的人,居然是一群后勤兵,其中带队的那个家伙叫什么许麻子,据说还是个炊事班长,是青塘寨炊事班颠大少。
奶奶的,狗屁炊事班长,这小子一手拎着菜刀,一手拎着马勺,跑得比兔子还快,杀起土匪来那叫一个干脆,光倒在他手下的土匪就不下十几个。
自此后,在关东山内流传了一句谚语,叫“宁可得罪扛枪的,也别得罪颠勺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许麻子还在青塘寨厨房内挥汗如雨的颠着勺做菜呢,而四大天王也逍遥自在的欺负着老百姓。
刚从停机坪走出来,对面诸葛舟和杜刚等原来古村的老人就已经得到消息赶来了,呼啦啦一大群人,将他围在了当中。
郑啸朝周围看了一眼,发现这里面多了很多陌生面孔,他知道那是后来加入秘密山谷的其他山村村长,因此笑着朝他们点头示意。
人们也纷纷点头,朝他示意,都知道他就是龙牙和秘密山谷的当家人,自然是十分客气。
诸葛舟从人群外挤进来,身边是杜刚,来到他面前,大嗓门二里地外都能被听清楚,“我说郑啸,你小子怎么想起回来了,嗯,这一走可日子不短啊,怎么样,在外面混的还好吧,要是混不下去了就回来,家里不缺你们一口吃喝的。”
听着这爽朗的话语,郑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受到了老人对它们最真挚的关心,于是笑着回道,“您放心,我们在外面过得很好,现在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呢。”
“那就好,那就好,走,进去说进去说。”杜刚一边说着,一边不由分说的拉起郑啸,朝大厅走去。
人们簇拥在周围,七嘴八舌的说着话,郑啸忙着应答,觉得自己要是多长几张嘴,恐怕会更好一点。
一边走着,诸葛舟一边给他介绍了那几个新面孔,他这才知道这个人也都是跟诸葛古村有着亲缘关系的村子。
在这一带,几个村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是联姻,或者是同盟,或者干脆就是分支,这使得大家联系比较紧密,在对外上有很大的优势。
跟大家打过招呼之后,人们走进了大厅,然后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这大厅就是一个十分宽阔的石洞,在山洞的几根柱子上都有灯盏,里面是灯油,这时候发出了明亮的亮光。
不得不佩服武侯后人的聪明,这些灯盏都被开在了洞壁上,而烟筒则在石壁内通往了外面,这样油烟就会顺着烟筒跑到外面,洞内一点烟雾都没有。
看了看大厅,郑啸决定,下来弄一条炎黄军团支援的发电机组来,把这里都接上电灯,到时候会更好。
这一次,炎黄军团支援他们几十套发电设备,这些设备都是多功能发电设备,可以在风能、火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特殊能源发电之间随意切换,而且电量非常强劲,一台发电机组能够供给一座过千万人的超级城市照明用电。
打完招呼,说了几句话,郑啸不禁有些奇怪,他朝左右看了看,然后问道,“诸葛君五叔呢?”
诸葛君,是诸葛舟的一个弟弟,总排行第五,自幼就酷爱读书和发明,现在使用的诸葛连弩就是他在原来基础上经过改进而成,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后坐力更小,而且体积也更便于携带。
往常只要郑啸一回来,诸葛君都是第一个闻讯跑来的,今天却没见到他的影子。
见郑啸问起了他,诸葛舟无奈的一摊手,道,“老五又魔症了,在仓库里对着一堆破烂鼓捣的正起劲呢。”
“大哥,那不是破烂好不好,老五说那叫什么来着——”杜刚给诸葛舟纠正着,然后努力回想着诸葛君跟他说过的名字,“好像是木什么流什么来着。”
郑啸不禁心头一动,他急忙问道,“二哥,是不是木牛流马?”
杜刚一拍大腿,一声大喝,“嘿,就是木牛流马,兄弟。”
这下轮到郑啸激动了!
…… ……
第三章是资料片,大家不用等了,洗洗睡吧!
第197章 木牛流马(中)
本章是资料片,没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
———— ———— ————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
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
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马在木牛的上下动作下会像打踿跹那样产生前后摆动,何时把手把拉上、压下和拉前当然要和流马的摆动频率配合,所以操作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要使流马保持稳定的摇摆,对操作者来说肯定最省力。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利用装在流马上的梢钉抬起和压下水平木条和前、后腿。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是: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记载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是,木牛流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呢?千百年来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不休。
查考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云山雾罩。
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
但是关于祖冲之造出木牛流马的记载为自动机械的观点提供了佐证,这是关于木牛流马的一个主要观点,认为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史料记载这里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据考证,诸葛亮当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马总共用过3次,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出发,走过250公里的栈道,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
有个当地的老人曾经描绘了传说中的木牛流马:“木头做的马头,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组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木马后边有一个扳手,操作时一压走一步,再一压走一步。”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马是有齿轮的,而且似乎也运用了杠杆原理。
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