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
作者:
赵扬 更新:2021-05-22 03:04 字数:6456
“臣现为度支郎中,主事天下财货。然臣名中有‘金刀’之意,臣深恐与天下财货相克,故请陛下另为臣赐名。”
李隆基闻言哈哈大笑,环视杨氏姐妹道:“哈哈,看来人若官职上升,眼光也为之一新。你们看,这位度支郎心中已存天下之念了。”
四姐妹闻言不禁莞尔。
李隆基又目视杨钊道:“好嘛,你心系天下,即是对国家有了忠心,就赐名为‘国忠’吧。”
杨钊又复跪倒谢恩:“谢陛下赐名,臣国忠衔恩叩拜。”
杨钊从此更名为杨国忠。
杨国忠因为李林甫力荐自己,就专门备些礼物登门拜望。
李林甫待人因人而异,譬如他见安禄山之时,将恩威并重用得恰到好处,力图使安禄山对自己产生畏惧之心。安禄山为胡人,在朝中无根基,他现在虽得皇帝信赖,然世事变迁,若其在朝中无重臣维护,那么皇帝圣眷也可能随时转变。杨国忠则与安禄山不同,他倚仗的是杨氏姐妹的裙带,观如此光景,皇帝专宠贵妃的局面恐怕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杨国忠本人为人灵动,又颇有理财之能,就不可小视。李林甫再思杨国忠的出身,知道此人好赌成性,又一贯困顿,这样的人最为势利,且心有自卑之感,李林甫于是待之以礼。
杨国忠见李林甫满面含笑迎出门外,急忙躬身说道:“下官前来致谢,怎敢让丞相出门相迎?如此,下官就叩谢了。”他说罢即作势当庭跪倒。
李林甫急忙上前搀扶他,不许其跪倒。其实李林甫知道杨国忠根本无真心下跪,他无非作势而已。李林甫轻轻一扶,杨国忠也就不再坚持了。
二人入室后分宾主坐下,李林甫笑吟吟地说道:“杨郎中钩校精密,实为朝廷栋梁之才,圣上量才使用,杨郎中前程似锦啊。我为宰辅多年,顷年以来难见君似才俊,看来,我朝后继有人啊。”
杨国忠敛身谢道:“下官蒙丞相错爱,不料能越级晋升,国忠日夜感恩,不知所云,唯旦夕祷祝丞相身体康健,则为举国之福,大唐之幸。”
李林甫此时已知李隆基赐名之事,遂赞道:“杨郎中蒙圣上洪恩,举目朝中,何人能得圣上赐名?则杨郎中实为朝野侧目之人。假以时日,杨郎中前程不可限量。对,就是不可限量,我这里也深深祝贺杨郎中了。”
此后二人你来我往,互相恭维,种种谀词听来虽肉麻无比,二人却说得异常认真。李林甫见杨国忠携来礼物,先是推辞,最终收下。然又唤人当场准备回礼,其物价值,又甚于杨国忠所携礼物许多了。
杨国忠辞去之时,李林甫欲将之送到大门之外。杨国忠起初坚决不许李林甫行如此大礼,说道:“丞相官重年高,下官前来拜望,实为本分。若丞相如此多礼,下官今后就不敢登门了。”
李林甫怪道:“杨郎中许是不知,若外客来访,我向来皆送出大门。礼为万物之首,我现在忝居丞相之位,终有一日会致仕归养,莫非礼数需依官职而定,我要前倨后恭了吗?呵呵,只要我走得动,外客来访皆要送行。你今后不敢登门?若长时不来,我就要唤人前去促请了。”
杨国忠心中不知是真感动或是假感动,就在那里赞叹连声。他们下台阶之时,杨国忠例行在前,然他乖觉地与李林甫并排行走,又主动伸手相扶,极尽殷勤之意。
王鉷当然随李林甫的眼色来对待杨国忠,日常待杨国忠没有一丝儿上官的架势,实有兄弟之谊。王鉷现在位高权重,又能替李隆基捞钱,因此极得皇帝器重。他此前在京中见了外人,除了皇帝和李林甫之外,往往以鼻孔看人,现在待杨国忠如此,实为异数。
某日李林甫召来王鉷议事,其时堂中仅有二人面对,他们议事之后,王鉷不觉提到杨国忠的话题,王鉷说道:“恩相,这些租赋事儿,下官是否向杨国忠知会一声?”
李林甫脸露不屑神色,斥道:“我们好好说话,你提他干什么?真是好没来由!”
“他现任度支郎中,职掌租赋之事,恩相又待之以礼,为何不让他知闻呢?”
“嗯,王鉷,你以为杨国忠如何?”
“杨国忠如今得圣眷正隆,且为人灵动,精于算计,下官以为不可小视此人。”
“哼,说到底,此人不过一赌徒罢了。常人玩樗蒲,不过玩乐一会儿就此丢开,他却是以赌为乐。王鉷,你了解赌徒的习性吗?”
“下官不知。”
“这等人心中无礼仪廉耻之心,其心性浸润赌性。由此处世行事,皆以赌性为要。这等人往往大胆、执拗、不计后果、毫无礼仪约束,与人交往最是无情无义。王鉷,你既知杨国忠心中满溢赌性,知道与其往来进退之法吗?”
王鉷得李林甫一番教训,顿有醍醐灌顶之感,恍然大悟道:“恩相识人,入木三分,下官深蒙教诲。这杨国忠初入京城,毕竟羽翼未满,因潜伏爪牙忍受,假以时日,其真正嘴脸终究要显露出来。如此说来,许多事儿还是不让他知闻最好。”
“嗯,你与他相处时辰最多,也不可明里招惹他,须不卑不亢,妥当相处。”
“下官明白,下官定会妥当待之。”王鉷既知李林甫对杨国忠的真正态度,此后与杨国忠交往之时便更加谨慎。
李隆基念着西北军事,这日又向李林甫和陈希烈问询详情。
陈希烈禀告道:“王忠嗣自从兼知四镇节度使,知道圣上如此授任的深意,就进行了一些兵力调整。他令李光弼领赤水军屯积石,令哥舒翰领大斗军屯墨离,两军以钳形之势压迫石堡城。”
“可曾接仗吗?”
陈希烈向李林甫看了一眼,然后小心答道:“王忠嗣来书说道‘平世为将,抚众而已’,他其实不愿让兵士甘冒矢石,硬攻石堡城,由此伤折不少。他派出两军向前压迫,意在观察吐蕃人下步行止,以找寻交战机会。”
李隆基闻言大怒,斥道:“这个王忠嗣,昔日年少时何等勇猛,为何官职愈高,胆儿却变得愈来愈小了?他手握四镇之兵,却对一个小小的石堡城畏若蛇蝎,竟然裹足不前?哼,真是没用。”
陈希烈又瞧了一眼李林甫,看到其目光中有暗示之意,遂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主帅有如此心结,恐怕一时难改。微臣以为,若使圣意顺利通达前线,最好考虑主帅易人。”
“主帅易人?卿有人可荐吗?”
“陛下,如今大唐国力鼎盛,王忠嗣竟然连一个小小的石堡城都拿不下来,许多军士皆引以为耻。他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上阵杀敌,以建军功。右武威将军董延光数次上书,恳言奔赴前线。”
“这董延光此前可有战功吗?”
“董延光此前一直在京中宿卫,未曾在边关建功。”
“哦。”李隆基轻轻应了一声,然后默默思索,他知道边关易人务须持重,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之人领如此重任,那是万万不可的。他于是摇摇头,说道:“王忠嗣虽对攻石堡城不积极,然他在那里经营多年,西北近年无战事,他实有大功,不可轻言废之。然眼前局面亟需改变,二位爱卿,朕意再下诏书,其中厉言促王忠嗣出战,你们以为如何?”
李林甫微笑着答道:“陛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王忠嗣心意如此,恐难改变,他接旨后许是会出战一次,然不出全力,不痛不痒,实无关宏旨。”
李隆基叹道:“如此说来,除了易人,别无他法吗?”
场面上由此沉寂片刻。
李林甫率先打破平静,禀道:“陛下,臣有一法,可能会对王忠嗣有所触动。臣知道石堡城正面狭窄,若大举兵力难以展开,则有三万劲兵足可攻关。若陛下另任战将一员,自京畿之中募兵三万前赴石堡城,再让王忠嗣为后援,不知此计可行否?”
李隆基默思此计,觉得若能因此力促王忠嗣下定攻取石堡城之心,倒不失为一条好计,然他也有忧心,遂问道:“天下承平已久,京畿之兵多年来专职宿卫之事,他们若骤然上阵,能行吗?”
“陛下所言甚是,臣之所以如此建言,就是想让他们上阵得到磨炼。再说了,他们上阵攻关就是遭遇小挫,也无关大碍,王忠嗣坐拥雄兵,他不会坐视不管吧?”
李隆基于是下定决心,决然道:“也罢,就依卿此计而行。那个董延光不是数次上书请战吗?就授他为兵马指挥使,让他领兵三万,克日出征;另诏王忠嗣为董延光后援,董延光但有所求,他不得拒绝。”
二人躬身接旨。李林甫见皇帝果然依了自己的计策,顿时心中大乐。他知道,董延光此次领兵去攻石堡城,不管是胜是败,王忠嗣皆在皇帝面前讨不到好处。若董延光取胜,可见石堡城易攻,王忠嗣畏缩避战,你到底有何居心?若董延光遭败,大可将取败原因归罪到王忠嗣不配合协助之上。其实李林甫十分明白,以王忠嗣之智之勇,对攻取石堡城持重万分,那么这个石堡城肯定不易攻取,董延光以无战阵经验之身率一帮京畿承平之兵,又如何能取得胜利呢?
既然这样,李林甫心中就拿定了主意:董延光出征之前,自己须派人向他密密嘱咐一番。
吉温是日入夜后,又悄悄入李林甫宅中,自是有隐秘事儿禀报。
李林甫未曾向吉温明言自己对太子李亨的真实态度,然吉温已从上次李适之、皇甫惟明和韦坚一案中,大致瞧出了李林甫的真实目标,由此心领神会。
自从太子妃韦氏被废后,太子李亨的身边之人皆成为吉温的观察对象,良娣杜氏由于太子妃缺位,由此成为东宫内官之首,也就得到了吉温的重点关照。
吉温双手递给李林甫一封告辩,李林甫快速看了一遍,嘴角间就漾出了笑意。
这道告辩系左骁卫兵曹柳勣所写,柳勣的夫人即为杜良娣的姐姐,柳勣所告之人却为自己的岳丈杜有邻。
李林甫笑问道:“这个柳勣竟然首告自己的岳丈,其岳丈又为太子良娣之父,不会有诈吧?”
吉温道:“请恩相放心,那柳勣与小可约谈数回,小可核实多次,应该不会有诈。”
“嗯,他们翁婿之间,到底有何深怨呢?”
“小可都问清楚了。看来他们翁婿二人,性情大为不同。杜有邻为东宫赞善大夫,行事向来持重;而柳勣则轻傲狂放,喜交豪俊之士,他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人交好,其在宅中辄喜聚饮。杜有邻不喜柳勣如此行为,多次训斥不已。”
“仅仅性情不同,柳勣也不至于翻脸首告嘛。”
“禀恩相,他们翁婿不和,如此就有了嫌隙,小可再从中叙说利害,那柳勣当然会反戈一击了。”
“哦,怪不得,若无你从中相助,柳勣能想出如此罪名吗?”
“对呀。柳勣与杜有邻为至亲,现在柳勣首告自己的岳丈,如此所行大违常理。外人闻言,皆会以为杜有邻有大逆之罪,虽至亲之人也不敢为之隐瞒。”
李林甫微微一笑道:“你与罗希奭现在行事,愈发炉火纯青了。嗯,既有首告,即可兴刑狱之事,这的确为一桩大案子。”
“若恩相允可,小可这就开始动手吧?”
李林甫脸色凝重,沉思片刻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道:“现在尚非时机,先押后一段时辰吧。那个柳勣,现在果然在你掌控之中吗?”
“请恩相放心,柳勣何时说话,又如何来说,须凭小可言语。”
“这就好。你须对柳勣说知,事发之前,不可一字一语流出。”
“小可明白。”吉温明白此事先搁置一段时辰,也就乖觉地不再多言,又面含笑容另禀他事,“恩相,小可刚刚寻来一名绝色女子,若得恩相允可,晚间就送入尊府吧。”
李林甫府中现在媵妾成群,因人数众多,分两处居住。吉温深明李林甫老来弥坚,深爱此道,多年来坚持为其觅人不已,已为李林甫选来佳人七名,由此大获李林甫赏识。现在吉温欲再赠佳人,李林甫当然来者不拒,笑答道:“好呀,此女从何处觅来呀?”
“禀恩相,此女系契丹绝色佳人。”
李林甫闻到“契丹”二字,脸上的微笑顿时凝成冰霜之态,沉声问道:“契丹?看来你与安禄山来往颇多,此女定是安禄山托你转赠于我的吧?”
吉温见李林甫脸色严肃,又知李林甫对安禄山的态度,心中顿时一沉,只好硬着头皮答道:“禀恩相,此女确为安禄山所赠。小可知道恩相严谨,然又思此女已送入京城,再送回颇费周折,如此就请恩相笑纳了吧。”
“嗯,你既知我之态度,为何还要前来招烦?就物归原主吧。”李林甫自从见过安禄山,深知此人面似蠢笨,内心其实机警无比,由此有了警惕之心。不料安禄山被自己拒去赠物,现在又来赠人。人与物相较,人又比物凶险多了。自己若接纳此女,焉知此女是否为安禄山埋在自己身边的眼线?那么自己的一举一动,安禄山许是会了如指掌。
吉温与安禄山交往密切,李林甫心中其实并不舒服。李林甫由此想到,这个安禄山倒是颇有手腕的,吉温跟随自己多年,不料东北一行,两人竟成莫逆之交。他于是不动声色地说道:“哦,看来安禄山待你,果然非同一般啊!吉温,那安禄山到底有何长处呀?”
吉温察言观色,感到李林甫所言非善,他久侍李林甫身边,深知其习性及手段,心中由此大惧,“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首说道:“恩相,那安禄山不过胡人一个,他纵有长处,到了恩相面前,实属蚂蚁一般,小可与其相交,无非想藉此获得一些讯息,以为恩相出力。”
李林甫轻声警告一声,看到吉温如此乖觉,心中就大为妥帖,说道:“好好说话,你又为何如此多礼了?起来吧,你有如此想法,我很欣慰。”
吉温依言起身。
李林甫又嘱咐道:“我如此提醒你,实为你好。你为御史中丞,列为朝廷高官,那安禄山为胡人边将,你们若来往颇密有了痕迹,传入圣上耳中,你岂有好处?”
吉温躬身道:“恩相训诫,小可谨记心中,今后定注意言行。”
二人皆为聪颖之人,凡话点到为止,不用多说。李林甫于是又转往另一个话题,问道:“西北诸吏中,可有相信之人吗?”
“不知恩相问的是哪一类人?”
“嗯,就是近三年中,能与王忠嗣有过交往的郡县官吏。”
吉温默默想了片刻,实在想不出有此类人,只好答道:“恩相,小可实在想不出。”
李林甫横了他一眼,斥道:“再想!西北之郡官员众多,难道竟无一个可相信之人?”
李林甫如此问话,吉温当然知道其本意何在。这人既要与王忠嗣有过交往,又要与吉温相熟,则李林甫实想寻出不利于王忠嗣的凭据。然一时之间,这样的人儿须从何处寻来呢?
吉温就在那里苦思冥想,眼光中忽然一亮,急忙说道:“恩相,小可想起一人,只是此人已不在西北了。”
“此人为谁?又在何处?”
“此人姓魏名林,现任济阳别驾。”
“如此不相干之人,有何用处?”
“恩相阅人甚多,想是记不起此人了。魏林昔为鄯州刺史,其时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某一日王忠嗣向朝廷奏报魏林解送粮草不力,魏林由此被贬为一个八品之吏。”
李林甫道:“鄯州刺史?天宝初年改州为郡,那么魏林贬官实为开元末年的事儿了。时辰那么久远,我真是想不起来。多年过去,不料还为一县小吏。”
“对呀,若追根溯源,魏林以刺史之身降为小吏,还是要归咎到王忠嗣身上。小可也是近来偶然得知,说那魏林现在怨气很大。然王忠嗣现为四镇节度使,又是皇帝假子、太子挚友,他终究无计可使。”
李林甫得知济阳竟然有这样一个妙人儿,顿时来了兴趣,就吩咐道:“好呀,你不妨寻个缘由将魏林召唤入京,你们两个可以好好叙说一番。”
第十六回 折粮换绢入左藏 遭诬兴狱去良将
定昆池经过近两年的修缮,终于整修一新。其中山水依旧,而楼阁亭殿因原件破败,故拆掉重建,又在池中华岳山下别筑百尺高台,以为演舞之用。园内青林繁茂,绿水弥漫,波光潋滟,池水清淤后又多植千叶白莲,到了秋风起时,满池之侧白莲盛开,人或俯视或泛舟其中,宛如仙境一般。
李隆基得知定昆池整修完毕,遂携杨玉环前去观看一番。他们行至池中高台上站定,举目四观,李隆基不由得赞叹道:“好呀,一个破败的园子,不过稍稍一修,就成为一处好景致。玉环,若在此高台上演舞,是否更加尽兴呢?”
杨玉环笑道:“此前歌舞,多在殿堂之中,若在此高台上起舞,似融入天地之间。那满池的白莲,又似在足底,确实别有韵味。陛下匠心独运,常人又如何想起这等好主意?”
“呵呵,不过旧物利用罢了。想那悖逆庶人用了多少国家财货营造此池,一旦弃之竟然破败无比,实为暴殄天物啊!我令人稍加整修,顿时再换新颜,岂非惠而不费之举吗?”
李隆基在这里自诩得意,又哪里知道修缮此池所费巨大呢?仅以其中的亭阁而言,将作监知道皇帝与贵妃最喜香味弥漫,遂将其中亭柱、围杆皆用沉香木造成,此次修缮土方工程量不大,而所用诸物皆为精贵之物,则所费也不输于安乐公主当初的造池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