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去逃难 第57节
作者:云遮雾掩      更新:2021-08-24 22:06      字数:5178
  图书馆的位置也很明显,那是几间极大极宽敞的房子,彼此都打通了,正有不少人往里走,聂康看了看门口贴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个奇奇怪怪的时间表。注意事项大意是书本只能在这几间房子里阅读,不能带出去。如果想在别处看,可以去一旁的书店购买,图书馆里有的书那里都卖,价格极低。也可以自行抄写,里面免费提供笔墨。
  另外,屋内不能吃东西,更不能把水带进去,室内要保持安静,不能讨论,更不能损坏书籍。
  聂康看完了纸上的内容,抬脚朝门里走去。第一间屋子里摆满了桌椅,迎面贴了个硕大的“静”字,屋子一侧摆满了白纸,另一侧则满是毛笔砚台,还有几块墨,不少人在桌子上埋头抄写,沙沙声不绝于耳。
  聂康没有多看,走进了第二间屋子。
  第二间屋子比第一间更大,中间是比人还高的书架,两侧则是一些凳子。已经有人坐在凳子上看书,还有人站着甚至坐在地上看,明显已经看入了神。
  聂康也朝着书架走去。书架两侧贴着序号,还贴着包含书籍的名字,就是不知道这些书是按什么顺序排的。每种书摆了两排,每排有几十本,已经被人拿了不少,但也还剩下许多。
  他站在书架前,有些茫然。
  书本难得,他看见报纸上说有一百多本书可以提供,还以为是清水县在吹牛,撒了个谎,或者把一本书拆成了几本,以此来引诱更多的大夫过来。
  在聂康看来,只要清水县的目的是好的,这种小事无关紧要,还带了不少书来,想着只要清水县站出来领个头就好,其他的他们可以自己凑出来。
  但是没想到,清水县说是一百多本,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百多本。聂康从第一个书架走到最后一个书架,发现他们给书籍也编了号,前面一百五十二本是他们提供的,每一本都有着相当的厚度,甚至有的书实在太厚,分了上中下三册,但依然只有一个编号,只算是一本书。
  后面则表明了是某人捐献的书籍,清水县只是帮忙多印了几份,放在这里供大家翻阅。聂康一直走到最后,发现编号已经到了三百七十五。
  他随手翻了几本,发现清水县提供的书籍都是白话,内容也各有侧重,绝无重复。反倒是其他人捐献的书籍大多只有几张纸,里面写的都是常见的病症和常见的药方,甚至有人只写了某症可食用某种草药医治,连个完整的方子都写不出来,偶尔才有一个绝妙的药方,明显是原本父子相传的独门秘籍,现在却摆放在了这里。
  聂康大概可以理解这些人的心情。
  从来都是各自抱着祖宗的经验不放手,还从来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公开分享,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得救。
  就像里面那些人,他们大多没有药方可以贡献,能力也不足以参与编书,但没有人驱赶,清水县还提供了纸笔让他们抄写,以期他们回去能治更多的病,救更多的人。
  此等高风亮节,济世之心,怎能不让人感怀,怎会不让人敬佩?
  聂康不知道其他人看见这一幕是怎么想的。
  他大受震动,除了预备要捐献的书籍,连原本没想好要不要捐的药方也给了出去。
  等他走出图书馆,理智回归,看着对面屋子上写的“功在千秋,利在万代”八个大字,心生感慨。
  他们这些人再厉害,对千秋万代又有多少用处,青州的所作所为才配得上这八个字。
  这么想着,聂康发现有不少人正往对面的屋子里走。
  另一个从图书馆里出来的人见状,帮忙解惑:“那是礼堂,你看那张时间表,每天都有名医在里面讲课,大家会根据名医授课的内容展开讨论,讨论结果会写在《基础医药丛书》里,供所有人查看学习。”
  “多谢兄台。”
  “哎,快别谢来谢去的了,这一场可是清水县的课,错过了就只能自己琢磨了,快快,与我同去。”
  聂康跟着进了礼堂,发现前面是个高台,后面是一排排座位,两边墙壁上贴满了纸,有些是药方,还有些看上去像是人的身体。高台上的人正把一张张大纸挂在墙上,门外不停有人走进来,看见靠前的空座就赶紧坐下。
  聂康也赶紧找了个空位坐下,视线全在两侧墙壁上,发现是一边是之前讨论出的结果,另一边则是个人疑问,不停有人把问题纸条贴上去,又有人贴上了自己的回答。直到高台上有人摇了摇铃,众人这才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拿出纸笔准备听课。
  聂康也坐在其中,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学习着一种全新的知识。
  清水县的人挂出了一副人体图,用一种从未有过的角度,诠释着人生病和痊愈的原因,以及治疗起效的原理。
  聂康听得聚精会神,只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被剖开晾在外面,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被人拿出来,细细讲解了一遍。
  乍一听有些毛骨悚然,让人忍不住去想这些知识都是怎么得到的。但很快,行医过程中积攒的疑问接连有了解答,许多常见的病症有了更合理的解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讲解的清清楚楚。
  聂康刚开始还听得直皱眉头,等一堂课结束,他摸了摸自己的手,又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发现自己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药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少人正皱眉思索刚才的内容,还有人低声讨论,但没人离开座位,大家还时不时往台上看一眼,似乎在等什么人。
  果然,聂康等了一会,发现高台墙壁上贴好的纸又换了,一名二十几岁的妇人缓步上台,摇响了一旁的铃。
  礼堂里陷入安静,大家一起抬头,看向台上的女人。
  “诸位好,我是清水县的莲香。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东西,名字叫做,青霉素。”
  作者有话要说:  *
  莲香是王家村村长的长媳,当初是第一批学医的女学徒
  *
  感谢在2021-08-04 21:00:44~2021-08-05 02:34:2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44790232、爱你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悠仁,妈妈求你去运动 6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6章 、第 76 章
  青霉素的问世, 在清水县掀起了滔天大波。
  不仅是清水县,新一期报纸也同步刊登了青霉素的制备方法,外界的人看着这篇文章, 陷入了深深的疑惑。
  如果说, 有一种东西能治疗伤口感染,让伤兵免除生命危险,能继续留在军队作战, 那所有将士都会将其奉之为“神药”。
  如果说,有一种东西能治疗猩红热,那无数百姓会大肆追捧, 高官权贵会大量囤积备用。
  但如果说, 有一种东西能治伤口感染肺炎猩红热产褥热丹毒白喉……
  看了报纸上足足写了四行半的适用病症, 所有人心里都只有同一个想法。
  青州的人是不是疯了?
  怀着“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离谱”的想法, 众人略过前面的长篇大论, 直接跳到了制取方法。
  “首先收集大量的青霉(可从发霉的水果、蔬菜、馒头等收集), 将米磨成汁混合用芋煮成的汁作为培养液, 植入青霉培养七天,然后……”1
  众人:“???”
  东西坏了还吃, 可是要闹肚子的, 怎么还要把发霉的地方好好养起来?这这这……这看着比符水黑狗血还不靠谱啊。
  “青州,唉,多好的开始,怎么也想不开去求神问道了。”
  说话的人重重地把报纸拍在桌子上,一脸的恨铁不成钢。他骂骂咧咧地把青州的人从上到下数落了个遍,又对公认医术高超德高望重的名医冷嘲热讽,说了个痛快。
  等他骂得口干舌燥,终于停下来准备喝口水的时候, 不经意间看见了桌角的旧报纸,目光一凝,随手把茶杯扔到一边,拿起了那些报纸。
  自从这次医学盛典开始,青州的报纸就变得极厚,价钱却没有变化。多加的是医学类的版块,包括这十天来的编纂成果,某位名医在授课时提出的小窍门或经验之谈,保持卫生的重要意义,遇到传染病该如何简单防护……等等。
  后面的小故事也和这些有关,让人在哈哈一笑之中记住什么不能吃,流血不止如何包扎,鱼刺卡住了该如何处理……零零散散事无巨细,隔着文字都能看出背后之人的良苦用心。
  这样的青州,怎么会和那些用拙劣的把式蒙骗钱财的人一样呢?
  那这青霉素……不妨试试?
  怀着类似想法的人不少,毕竟也不是多麻烦的东西,材料也非常便宜,效果还吹得天上有地上无,很难让人不好奇。他们备齐东西,准备按照报纸上写的做法试一试。
  这一试非同小可,各方势力之间连仗都顾不上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牢牢地吸引在青霉素上。
  神药!
  不,单单说是神药都算贬低了它,古往今来有不少东西被冠以神药的名字,却从没有一种药真的能包治百病。
  虽然过程繁琐,还不好操作,一不小心就会把神药做成了毒药,但神药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让许多原本只能等死的人有了生的希望。
  “为什么叫‘青霉素’,奇奇怪怪的名字,一点也配不上它的神奇,依我看,起码该叫‘金霉素’。”
  “许是因为此药是从青霉之中提取出来的。”
  “从青霉中提取的就该叫‘青霉素’?起码得叫‘青霉金’。”
  “此言差矣,就算非要带上‘青霉’二字,也该是‘太玄造化蕴灵大衍青霉’。”
  “是极是极!”
  ……
  青州又一次出名了。
  青州出产的东西质量很好,样式独特,本来就大受追捧,青霉素一出,众人几乎将青州——尤其是清水县——当成了神仙住的地方,觉得当地无病无灾,百病不侵百毒不入。只要有条件,就一定要把身边的一切都换成青州的东西,大家都觉得这样能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
  青州不对外售卖粮食,众人不得不遗憾地放弃这一方面。住在青州附近的人则乐开了花,专门去从青州流过来的河水中取水饮用。有脑子聪明的每天起个大早,运水回城里卖,取名叫“无病水”,生意火爆,赚了不少钱。
  其他地方的百姓没有地利之便,但也有颗祈求家人健康的心。有村子建起了庙,买了近期的报纸供在里面,村里有人生病了,就准备些东西去庙里跪拜祈求,然后抱着报纸请识字的人看看该如何医治。就连做法事都多了个朝青州叩首的步骤。
  这是普通百姓的做法。不少富贵人家派人携带重金前往青州,希望能请几位名医回来,留在家中专门给他们医治。名医们收下了钱财,把他们痛骂一顿赶了出去,然后转头把钱捐给了医学研究所。被派来的人面面相觑,但名医和青州他们一个都得罪不起,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青州。
  孙远把这一路上的见闻细细说来,学得活灵活现:“……那天在路上遇见了几个小姑娘,挎了个篮子,羞羞答答的不知道要干什么,看见我们还躲开了。我叫了个伙计偷溜回去,发现她们在冲着青州的方向磕头。”
  孙远故作神秘,宣宁却提不起什么兴趣。
  磕头嘛,多常见啊,外面的人冲着青州磕头,青州的人朝着清水县磕头。清水县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倒是没那么迷信了,不过没事的时候爱去医学研究所那边溜达,跟里边的人说句话能把嘴笑歪了,活生生一个大型追星现场。
  不过,为什么会“羞羞答答的”?
  孙远笑得越发意味深长,宣宁突然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伙计说,”孙远压低声音,挤眉弄眼:“她们在祈求青州那位大人保佑自己……早日怀孕生子。”
  宣宁:“……”
  对不起,他们青州没这种功能,也不提供这项业务。
  她更没有!
  孙远看着宣宁目光复杂欲言又止的表情,笑得乐不可支,整个人笑趴在桌子上。他体型高大,在外奔波这么久又晒黑了不少,像只棕熊蜷缩在椅子上,肥厚的脊背伴随着大笑声颤动,让人怀疑吹口气能不能吹出来一个肉坑。
  宣宁向后靠在椅背上,幽幽道:“你胖了。”
  不是普普通通的胖,是整个人都胖了几圈,坐在那儿都快看不见椅子了。
  孙远的笑声一顿,他抬头看了看宣宁,后者目光平静,表情淡然,让人看不透心里的想法。他脸上的笑容略收了几分,眼睛注意着宣宁的表情,嬉皮笑脸道:“可不是嘛,这生意越做越大,每到一处总有人请吃席,我也得经常请请那些生意上的老朋友,还有当地的官员和地头蛇。那么多东西吃进肚子里了,总得有点用处,一来二去,肉可不就越长越多了。”
  宣宁不置可否,端起茶杯抿了口茶。
  孙远心里一慌,在外面待的时间长了,下意识拍起了马屁:“我路过明州的时候,听说沈家羡慕青州的现如今的声望,生搬硬套,试图效仿咱们的做法,广发请帖,邀请各位大家齐聚明州,重修典籍,说是要给天下学子立一根标杆,以后都按着那个来。”
  宣宁安静地靠在椅背上,眨了眨眼。
  孙远摸不清她的想法,只好硬着头皮说下去:“但、但是,但是压根没几个人去,明州本地的大儒去了沈府,沈家家主沈启荣高高兴兴地迎出来,却被当街臭骂了一顿,那些眉毛胡子花白的老人家挥起拐杖就要揍,边揍边问他沈启荣是个什么人,怎么敢给读书人立规矩,怎么敢解释圣人之言。”
  宣宁对此毫不意外。
  研究所天天吵得热火朝天,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才是对的,这还是明知道病人不同效果不同的医学,这还是能通过实践来辨别正确与否的学科。至于那些文学经典,圣人之言,因为没有标点,文字写得又简略,一句话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偏偏还都能解释得通,慢慢地分成了不同的派别。
  读书人心高气傲,平时几个派别之间就经常斗得火花四溅,沈启荣偏偏要选一种誉为正宗,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没事找事,什么叫火上浇油。只挨了这么一顿骂,还得归功于沈家能触及到的势力范围不够,知道消息的人不多,不然,他这一出简直是自掘坟墓,断送了沈家更进一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