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大宋小吏_分卷阅读_162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更新:2020-06-13 04:48      字数:2789
  在编辑培训的同时,云雁回已经要求大家回去之后开始履行通讯员的职责了,他们并不会强求必须每期交稿,有新闻就写,没新闻不写也行,只不过越多上考核时加的分越多罢了。
  云雁回收到的第一篇稿子,是关于开封府内的趣闻,可以放到后面几版上。而内容,则让他有点诧异——开宝寺的灵感塔开始修葺了,总工匠喻浩在业界很有名。
  喻浩接受采访时表示了,此塔乃是琉璃材质,建成后将稍微倾斜,因为他认为西北风吹上百年就会将塔吹正。到时,开封又多一妙景,可曰开封斜塔。
  云雁回诧异的原因就是,他一直以为这已经停工了呢。
  毕竟当初的修建原因是……对吧。
  虽说云雁回约了喻浩做他们旅游开发区的“建筑总监”——现在这开发进度,正是喻浩的主体建筑设计上,需要挺长一段时间——但是一来他没有询问此事,二来那之后他一直奔波于其他事宜,所以,还真不知道还在继续。
  不知道还是不是赵允初出资了,但是不管是不是,云雁回倒是觉得,修起来也挺好的,这可是未来的开封一景。
  也说不定,是开工了就没法退钱呢……
  云雁回倒也没想什么了。
  报纸这一边,由于云雁回的严格培训,加上这是刚刚开始,大家都还挺有热情,所以稿子很快就齐了,甚至是满了。
  云雁回带着编辑们把稿子选了出来,进行编校排版,因为是第一期,还给包拯看了一下。
  包拯看到成品,比他想象中的更为好,甚为惊喜,“如此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可读性极强,若非只在府内派发,想必会热销东京啊!”
  想来非但是报纸,开封府许多东西,不也是热销东京的样儿吗?
  包拯极为满意,不但是对第一期开封府报,还是对云雁回。于是,报纸顺利地送到了胡老翰林那里去。
  本来云雁回还有点担心,胡翰林会不会对较为朴实的文字有意见,但是,老翰林出人意料的开明,他非但认为这是雅俗共赏,更认为有助于开化开封府的小吏们。
  “什么时候会发抄?”胡翰林似乎迫不及待想看到反应。
  云雁回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哦”了一声,说道:“您审完就可以去开印了,至多三日就会发抄到全开封府。”
  因为开封府的特殊地位,所以云雁回准备印多一点,除却分给开封府的各级政府,还要备着其他单位来索要,毕竟他们的稿件,也会涉及其他单位的工作。
  “好,很好。”胡翰林陷入了沉思。
  半晌后,胡翰林才回过神来,“老了,人都不清醒了……小云啊,你过来。”
  云雁回莫名其妙地走近了。
  胡翰林:“老夫送给报纸一句话: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望诸君勉之!”
  云雁回感动状道:“谢谢先生,我回去便抄下来挂在编辑室里,给大家共勉。”
  胡翰林微微一笑,“去吧。”
  云雁回出了房间,低着头想了半天,一抬头差点撞到一名青年官员,他抓住这人,“仁兄,你是翰林吧?”
  那人吓了一跳,把自己的袖子扯出来,“是啊,怎么?”
  他警惕地看着云雁回,“你是什么人,怎么进来的?”
  “我是开封府的啊。”云雁回扬了扬手里的报纸,“来审稿的。”
  “哦……”青年翰林解除了怀疑,胡翰林要帮开封府审稿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什么事?”
  云雁回:“问下啊,您知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是什么意思啊?我不是很清楚。”
  青年翰林:“……”
  青年翰林又看了一眼他手里的报纸,嘴角抽搐了一下,“应是出自《中庸》,意思是随和而不随波逐流,恪守中立,不偏不倚。”
  “哦!”云雁回恍然大悟,毕竟没在这个环境成长,乍一听还真不知道确切意思,更别提像此人一样,连出处也说出来了。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老翰林真的很厉害,点中了要害。这非但是在指点做新闻,也是在指点他们自身的立场与态度,想必他已经猜想到报纸可能引起的反响。
  那青年翰林忍不住又说道:“这句话很浅显……”
  “谢谢。”云雁回假装没听到,拿着报纸离开了。
  ……
  云雁回回去后,报纸便开始印刷了,而后,由开封府自己的渠道发抄。
  《开封府报》抄送到了全府上下,其反响着实热烈。每个单位都有十几份到几十份不等,如此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分到,需要传阅观看。
  不过识字的人也没有那么多,所以除了识字的传阅到报纸都要摸出毛边之外,便是识字的需要念给其他同事。
  在府外,更是出现了传抄的现象,因为百姓的喜好,所以抄送的都是那些着重府内奇闻趣事的新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以为报纸全都是那种内容,全都不相信是官府主办的。
  在知道的确是官府主办的之后,竟很多人暗暗嘀咕,对此表示怀疑,大意便是:
  ——居然还能官方八卦?
  第135章 报纸发抄(下)
  余五郎本是酸枣县的一名普通农民, 他最为得意的,就是娶了一个好媳妇儿,他媳妇儿出的主意,两口子到东京去摆摊卖果子,从此不必在地里刨食儿了。
  不过, 随着年岁渐长, 余五郎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了。虽说在外人看来, 酸枣县和东京也没差多远,但是对余五郎来说,他还是更想念酸枣县的山水。
  这一日,余五郎提着篮子去给送外卖, 那是在内酒坊。
  这是余五郎的老主顾了,他知道,这时候正是内酒坊的匠人们休息的时候,正好吃他送来的果子。
  余五郎熟门熟路地进去, 却发现与往日不同的是, 所有人都或站或坐, 一脸认真地听着什么,若是平日,这里可是吵嚷极了。
  “各位……”余五郎才说了两句话呢,就有人冲着他“嘘”了一声,“别说话!”
  余五郎可怜巴巴地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他手里还提着果子呢。
  余五郎看了看,平日与他对接的黄管事的身影,走了过去,拍拍他,“我把果子放在这儿?”然后再给我会了账?
  黄管事却挥了挥手,头也不回,“等会儿再说。”
  余五郎觉得很奇怪,他看向大家目光所汇聚的地方,发现有人坐在木桌上,手里拿着一张很大的纸,正在看着念。
  黄管事嘴里念叨着:“快念到了,快念到了……”
  念字儿的人此时顿了一下,大声道:“……内酒坊管事黄才云协助调查,经他对比,根据多年经验推断,二者的确同出一窖……后此人被开封府收押,将按律严惩……”
  内酒坊众人一阵欢呼,同时艳羡地看向黄管事。
  余五郎这才知道,他们刚才在念的,似乎是关于内酒坊帮助开封府破案的什么故事,不禁好奇地道:“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谁写的啊?”
  黄管事充满骄傲地看了他一眼,“这你都不知道?”
  余五郎诚实地摇了摇头。
  黄管事叫人将那张纸拿来,托在手里,给他看了一眼,“也是。这个是开封府报,一般人看不到,只在官府发抄,就连我,也是那位办案的捕头送我的。这个报纸,就连官家也能看到呢!”
  都说这个也属于邸报,的确,和邸报一样也能叫官家看见,但是,邸报上可不会出现他们这种人的名字和故事。
  余五郎惊叹了一声,“那黄管事你的名字,岂不是叫官家也看到了?”
  “也不一定,那捕头只是说,包知府将府报递给了官家。”黄管事得意洋洋地道,“不过,倒也真的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