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儿带女去逃荒 第38节
作者:
叶流金 更新:2022-10-13 23:13 字数:3729
难道就真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吗?
大家想不出个主意来,天色却很快就黑了,只好原地卸了车休息。
女人心事重重地挖灶生火,做好了饭却没人吃得下去。
本想着今夜就能到昌高,没想到在这最后关头被堵住了路。
云初喝了几口粗粮粥,见大家都默不作声,便起身走到葛文清身边。
“葛先生,我想请教您几件事。”
这一路走下来,葛文清也注意到云初在宋家是个特别的人物,此时见云初主动过来,便说道:“侄女有什么话,但问无妨。”
几日相处,宋家人和葛家人互相扶持,葛岳衡叫宋福等人为宋大哥宋二哥,葛文清也叫他们侄子侄女之类的,显得更亲近些。
云初点点头,问道:“如果从这条官道过去,到昌高还有多远?”
葛文清想了想,说道:“大约还有七八里左右,就能到昌高县城了。”
云初抬起手,指向黑夜中那几座黑魆魆的高山,说道:“如果爬山过去,能不能到昌高?”
没想到云初居然打的是走山路的主意,葛文清不由得面露难色。
“我没走过山路,也不清楚具体的情形,不过这里山脉连绵,要在山里走上几日,恐怕会有危险。”葛文清顿了顿,又说道,“再说,山路崎岖,若是爬山,马车和驴车就不能用了。”
? 第046章 三姐
这里正是山区, 所以那些官兵选择在这个位置搭设拒马,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除了这条官道,两侧全是高山, 那些流民饿得路都走不动,更没力气翻山越岭了。
葛文清说的这些问题, 云初都已经想过了。
“可是前面官道已经被堵住了, 若是要去昌高,只能翻山过去。”云初沉声说道, “至于马车驴车,咱们可以把牲畜卸下来, 把粮食分着装, 放在牲口背上驮着,大人也可以背一部分粮食。”
前路既阻,又无后路,他们想要去昌高, 只能爬山这一条路。
听到云初的话,葛文清反而皱紧了眉头。
“若是弃了马车, 我娘可怎么办呢……”
葛老太太身体不好, 连走路都费劲, 更不可能爬山了。
葛文清侍母至孝,自然不可能丢下老太太独自逃生。
他和葛岳衡父子俩又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自己爬山倒还勉强,背着老太太却是难上加难。
这个问题云初也想过了,她说道:“咱们砍一些粗细适中的树枝或者藤条,用来编一个拖筐, 里面放上被褥垫着, 只是要有劳葛先生一路拉着了。”
葛文清眼睛一亮, 仔细地思索着这方法是否可行。
一旁宋大庄插话说道:“葛先生,要是你觉得这样行,我一会儿就去砍些枝条来,明天早上就能编好。”
宋大庄会些木匠手艺,平日里家里编个筐修个门窗之类的活都是自己动手,云初说的那种拉人的拖筐,他估摸着自己也能做出来。
这么一说,葛文清自然就没什么顾虑了。
他起身说道:“那就有劳宋大哥了。”
官道眼见是行不通了,要想去昌高,只能爬山过去。
既然定了要爬山,大家伙立刻都行动起来,各自开始做准备的工作。
男人们将牲畜卸了车,把车上的东西都搬了下来。
行李被褥和锅碗等物件只能留下必需的和最轻的,沉重的只能原地丢弃。
驴子背不动那么多粮食和水囊,宋王氏带着女人们缝了许多小口袋,把粮食分开装,由大人背着,即使是宋明宋阳这样大的孩子也要背着几斤粮食。
除了粮食袋子,宋王氏又缝了几个简单的背兜,全哥和安安太小,出生以后又没有足够的营养,现在才刚刚能把头抬起来,肯定不能像大点儿的孩子那样背着赶路,只能做成小背兜,将他俩斜挂在大人的胸前。
宋大庄拎着柴刀去砍了许多树枝,坐在火堆旁编织着拖筐,拖筐不能太小,又不能太重,还必须编得足够结实,宋大庄试了好几次才编出合适的样子。
想到山路险阻,云初十分担心,她提醒大家都穿上长衣长裤,再扯了许多布条,把袖口裤腿都绑紧,这样不但赶路方便些,也能防治蛇虫等物钻进去。
她自己针线活不好,便让宋王氏等人再多缝制一些可以随身佩戴的小布口袋,然后往里面放了一些雄黄、干姜、重楼等药物,可以驱蛇和毒虫。
大家都忙着干活,又都知道云初会医术,只当她是在离开兴陵之前准备了药材,因此都没有追问这些药是从哪儿来的。
如此忙碌到半夜,大家才疲惫不堪地睡去。
次日早晨,众人早早就起来了,烧火做饭。
因为怕山上生火不方便,宋王氏带着女人们又做了许多煎饼,分给众人背着。
他们昨天留了心眼,见山谷那边人多,便隔了很远找了个隐蔽的地方才扎营休息,即使这边生火做饭,山谷那边也很难发现。
才过了一夜,官道两边聚集的人群更多了,几乎都是走了很远的路赶过来,却被拒马拦住的逃难的百姓。
看着沉重锋利的拒马,大多数人都是一筹莫展。
也有少数人想到了爬山过去,却又迟疑着不敢行动。
有几拨人看起来跟宋家和葛家差不多,也是搭伴走的,背着袋子和水囊,看起来比那些没吃没喝的难民好一些。
他们像是也想翻山过去,派了几个青壮男子在山脚下查看情况,寻找着可以上山的路径,其他人则在不远处等着。
见有人靠近,宋家和葛家人都警惕起来,聚在一起默默地注视着那些人。
想是发觉到了他们的防备,那些人看了看便往回走了,没有上前搭话。
倒是不远处那些妇孺中,有个老太太一直盯着他们看。
宋家人不愿生事,都加快动作收拾行李,想要尽快离开。
没想到那老太太看了他们一会儿,竟然起身径直朝着他们走了过来。
大家不知道对方要做什么,都抬起头来看着那老太太。
那老太太走过来,隔了一段距离停下脚步。
“大丫头,是你吗?”
众人正面面相觑,不知道她喊的是哪个,却见宋王氏猛然站起身来。
“你是……三姐!?”宋王氏看着那老太太,顿时惊喜地叫出了声。
“大丫头,还真的是你!”
朱王氏看到宋王氏,也是喜极而泣,立刻快步走了过来,老姐妹俩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对方。
“你咋也在这儿呢?家里人都还好吧?”
“三姐,你怎么走到这儿来了?”
经历过这么多劫难,能再看到亲人简直是极大的喜事。
两个老姐妹舍不得放开彼此,一个劲儿地追问着对方的情况。
朱王氏问了几句,才想起来自己的家人。
“当家的,老大老二,你们都过来,这是我大妹妹!”
那些人听见朱王氏的声音,都走了过来。
宋王氏见状,也忙把自家人介绍给对方,两边人互相见过。
朱王氏是宋王氏的远房堂姐,农村人没什么正经族谱,生了女儿更是连名字都没有,不过是大丫二丫的乱叫,朱王氏在自家行三,却比宋王氏年长,因此宋王氏称呼她为三姐,朱王氏的儿子儿媳们则叫宋王氏宋家大姨。
朱王氏和宋王氏童年在一个村子里长大,因为年纪相差不大,所以十分亲近,后来朱王氏嫁到朱家村,姐妹俩好几年才能见上一面,这次洪灾过后更是彼此没了音讯,此刻在这里见到自然是分外惊喜。
既然是自家人,又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候,两拨人很自然就凑到了一起。
朱王氏的丈夫朱长顺是朱家村里正,这次洪水朱家村被淹没了大半,朱王氏一家因为自家房子地势高,所以家人没事,只是田地全被冲毁颗粒无收,朱长顺只好带着幸存下来的朱家村村民们出来逃荒。
他们一行有二三十人,朱家村许多老幼妇孺都在洪水中丧生,其他活下来的老弱又走不动远路,只能留在村子里,因此这次出来逃荒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大家伙出来以后一直抱团彼此帮助,倒是没吃了什么亏。
那日兴陵城外不再搭粥棚,朱长顺便察觉势头不对,早早带了朱家村人走得远远的,一路有什么就吃什么,遇到河就捞鱼抓螺,进了树林就啃野菜草根,后来又躲避乱民绕了很远的路,好歹一行人才勉强走到这里,没想到却被拦住了去路。
朱长顺在村民中德高望重,又有见识有能耐,大家伙都听他的,反正一路过来连树皮都啃过,上了山或许还能找到食物,所以他们商量着进山。
听说朱家那些人许久都没吃过粮食了,宋王氏赶紧张罗让儿媳们煮了两大锅粗粮粥,分给朱家那一拨人吃,又给了朱王氏和她三个孙子孙女熬了一点儿小米粥。
他们实在是粮食有限,朱家村的人又多,他们只能拿出来这些了。
吃过粥,朱家村的村民对宋家人更加感激和亲近起来。
宋大庄和朱长顺等人商量了一下,一致决定尽快进山。
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官道却被堵死,这些人被逼上了绝路,说不定会出大事。
现在翻山还有一线生机,如果昌高官府发现他们要爬山,连山路都设下路障或是安排官兵防着他们的话,那他们就无路可走了。
大家说干就干,正好都吃过了饭有了力气,大家伙背起粮食,带上孩子就要往山上走。
正在一派忙乱之际,一旁却传来宋刚迟疑的声音。
“娘,茶花她咋还没起来?”
宋王氏一愣,这才想起来一早上都没见过茶花。
她忙着做煎饼,收拾东西,后来又遇到了朱王氏一行人,当然就没注意到茶花在做什么。
“茶花人呢?”宋王氏问道。
宋刚指了指不远处,说道:“她……一直没起来。”
茶花睡了一早上,连吃饭都没起来吃。
宋刚虽然注意到了,可是想着茶花在睡觉,就没好过去细看。
宋王氏只当茶花是昨天晚上做活太累,所以起得迟了,随口支使宋柳氏过去,叫茶花起来赶路。
宋柳氏走到茶花旁边,伸手去摇了她几下。
“茶花,茶花,快起来了,咱们要走了。”
宋柳氏叫了好几声,茶花却始终一动不动。
宋柳氏叫不醒茶花,渐渐觉得不对劲了。
“妹子,你来瞧瞧看,我咋感觉茶花好像发烧了呢?”
一听到这句话,云初顿时心头一紧。
茶花之前一直跟着流民跑,难道是被染上了时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