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峰故居行
作者:
戴高山 更新:2024-07-14 13:21 字数:3800
1
在泉州诸多古大厝中,陈碧峰故居也算得上是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闽南古建筑了。它位于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于直谏御史陈庆镛的故居之后。这栋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总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除去天井之外,共有54间房屋,有前大埕和后花园。据陈家后人介绍,这栋古大厝共耗去白银18万两。
陈碧峰是何许人也,为何有这么多钱,能建造这么大的房子呢?
原来,陈碧峰是位旅缅华侨,早年到缅甸谋生,十多岁时,在一家碾米厂当伙计。后来,他积攒了一些钱财,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专向印度出口熟米。再后来,他又创办了两家碾米厂。随着事业不断发展,他又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做生意。于是生意越做越大,事业越办越红火。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沦陷,他才回到泉州避难。
陈碧峰的古厝始建于1932年,于1935年完工。2015年9月25日,笔者随丰泽区作协,一起来到陈碧峰故居,有幸瞻仰这一栋闽南特色的古大厝,感慨良多。
2
从陈庆镛故居的后院书房边,有一条小道上来,就是陈碧峰的故居了。传统的闽南特色古大厝一字排开,中间是主厝部分,两边是护厝,各有天井。前面是大石埕,后面是大花园。大石埕还在,大花园却早已荒废,只种一些杂菜。与一般闽南传统古大厝略有区别是,陈碧峰故居西边的护厝上,有一层小洋楼,更体现当时主人外出谋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他在自己的大厝建造方面,尝试了一些洋为中用的建造格局。
立于大埕之前的围墙外,一眼望去,整栋大楼气势恢宏。除西边护厝有阁楼之外,以大门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对称分开,这也是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一——居中对称式的建筑风格。故居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加双护厝,悬山式屋顶,燕尾翅屋脊,中间有天井,凡此种种,都没有离开过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
进入围墙踏上石埕,再往主厝大门走近,能看见一把铁栏围住大门。在中国大地上,无数古民居、古建筑,无不同时进入一个俗套,大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态势。一旦出了名,便有盗贼蜂拥而至,东拆一块,西挖一片,非把一栋整体性的建筑结构,拆成零零碎碎的古董不可。这也是为什么会在陈碧峰故居的大门前,围上铁栏的原因。叹惜啊,不知要到何时,我们才能不通过铁栏,看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透过铁栏,我们看到大门上方的辉绿岩上,有一块阴刻匾额,上面书有“锦亭远秀”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的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分别是“黄门西望翘青锁”“紫气东来敞翠屏”几乎没有别类,在古大厝的正大门两边,也各开有一个小门,为的是夜间家人出入方便。古时大户人家一到夜晚,早早就把大门关上了,而夜间时总会有人出入,为了方便,便在大门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在小门的门柱上,亦有一幅对联:“彩凤双飞蟠地脉;黄龙一水聚开心”
一般古大厝,大门四周总是作为重点装饰对像,陈碧峰的故居也不例外。在大门上除了门联之外,还有一对门乳及整个上层石雕部分,并门柱左右两侧,皆以辉绿石、砻石及小部分的红砖雕刻、装饰而成,下白上绿两侧红。其格局层次分明,上下左右极为协调。除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之外,还有书文雕刻。而镶在墙体之上的梁柱斗拱,亦是精雕细琢,刷大红油漆,再施以金粉,若是新盖成时,定然雍容华贵,让人耳目一新。
除主厝大门之外,其它护厝大门也是如此。唯一区别是,护厝大门没有主厝大门宏大,也不开双小门。其它的石、砖、木构造及雕塑,都是极为富丽堂皇的。
及由大门向两边扩散,故居四面墙体上,亦是传统的“出砖入石”风格。四墙体由下而上分别是:巨大的整条、整板白色砻石,再往上是辉绿石框边装饰与红砖一体混砌,及至屋檐下,则是砖墙砌体外抹白灰,雕花画柳。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下白上红中间青,最顶上面,一色黑瓦铺盖。而檐头外,则伸出一片片青色的琉璃瓦。其间各种雕塑如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各具春秋,整体色调相当协调有致。
外墙体的窗户是由砻白石和辉绿岩交错组成的。窗上的每一根窗柱,都有着立体式的浮雕。每根柱石上的浮塑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闽南传统的石雕工艺,是有思想性的,不似当今的机械雕刻,虽然做工上越来越精细,却流于死板而千篇一律。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陈碧峰故居的每一块石雕、砖雕,没有一件相似甚至是相仿的。
除了石雕之外,就是砖雕了。用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并带有黑色条纹的红砖,堆砌成千奇百样的纹路,并在纹路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其精湛的泥水工艺再加上艺术创意,让每一小片图案,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充满联想而流连忘返。
然而,从东往西,顺着外墙一路寻觅,除了那一幅幅让人惊叹的雕刻艺术之外,还有一处处用土灰浆涂抹的泥印。蔡飞跃老师告诉我说,那是“文革”时期被损毁的雕刻,不得已,只能用灰浆遮盖住。他还告诉我说“文革”期间,陈碧峰的古大厝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除了建筑主件、石雕砖雕木雕之外,还随意写标语,四处涂鸦。正厅上那两根朱漆木柱上,至今还留有“大立毛泽东思想,大学毛主席著作”的标语。
是的,有些事实是我们无可奈何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段,都会留下一些印记。正如我们一旦挖开这个土层,必定会发现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层:这个时期的人留下一块灰瓦,那个时期的人留下一片白瓷。既然是故居,是文物,是历史遗留下的历史,就会有诸多历史时期遗留下的特定产物。“文革”的标语和破坏也是如此,它们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的特定产物,依然可以让我们正确面对,冷静反思。
我们是从西护厝主大门进入陈碧峰故居的,一进门,就可以闻到一股杉木的芬芳,并看到一付整齐的石桌石椅。这付石桌石椅,共有四个柱形鼓状的石凳,一块四方形的石桌。其做工精细、雕花纹柳。据说,这样的石桌椅,原先在护厝两边的石埕上,各有一付,后来让人给偷走了一付,故主人再也不敢放置屋外,只得请人搬到屋里。
说完石桌石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满屋子里,是一片古杉木的世界,正如我们一脚踏进这屋子里,就能闻到满院的杉木清香。据说,主人当年千辛万苦,将这些杉木从福州一路运来,其间的工程量之大,也是令人喟叹的。杉木有其芳香,当任何一个人于任何时候进入这里时,都能闻到一股杉木的芳香。这香气,来自福州的深山老林。
西护厝是一栋二层的楼阁,故走过石桌石椅,便可以看到一条木制的楼梯,一直延伸到二楼。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上上下下,往返行走。期间所留下的岁月风尘,用去多少扫帚,用去多少拖把,而楼梯依旧,只是显得有些苍老罢了。
进入得主厝,但见梁柱、门窗及大部分墙体构件,都用杉木间隔而成。闽南的传统古大厝,除了四体外墙及内部有承载重量的主墙体之外,大部分间隔墙体都用杉木隔起。从门至窗,至屋瓦下,对外见光的隔离体,使用的都是杉木。梁檩斗拱,门窗户扇,支柱壁架,清一色上好的木料在你眼前摆开,并都是雕花刻柳,着朱烫金。从那斑剥脱落的油漆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繁华富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檩子下面,是支撑的梁柱及斗拱,那是整栋房屋的雕刻重点。其间都以对称的花鸟为雕刻主体,草木居多,刻工精湛,力度极深。雕塑完工之后,再刷上油漆,施以金粉。从整体上看,主体颜色以黑、红、金为多见。虽经历百年风雨,然其色泽依旧艳丽可人。可以想象,当年此居落成时,是多么的金礕辉煌,堂皇富丽!若是客居于此,自然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然而,由于历经百年风雨,很多地方已然破损了。部分地方为了防止坍塌,只能用一两根木头随意撑着,故呼吁有关部门多加关心和支持,及早修复!
3
据说,陈碧峰当年建造此屋时,选地也是颇费周折。作为早期接触西洋的年轻人,他的第一选择是在厦门鼓浪屿建造一栋洋楼,但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作为传统的闽南农家妇女,在她心中,只想在自己的“摇篮血印”上,留下什么,不是洋生活,洋房子,而是根基。正因为如此,陈碧峰才在家乡,留下永远的印记。
陈碧峰是孝顺的,他听从母亲的旨意,选择在陈庆镛的故居后面,建造了这栋房屋。当然,他也是有所保留的。所以,他在具有闽南传统特色的风格上,他注入一些西方元素。他在西护厝上,别出心裁地建起了一栋二层的小洋房,使得这栋以传统风格为主的建筑物,融入西方楼阁的精神,从而打破一小部分的传统格局。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陈碧峰的故居,依然是传统的闽南古大厝。他的根基没变,血脉没变,这房子有什么可变的呢?
1935年,陈碧峰的故居建造完成之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陈碧峰回到泉州。而作为当时泉州较为闻名的住宅,据说,十九路军入泉时,蔡廷锴将军曾入住于此,并与陈碧峰在大门口合过影。
1952年,泉州师范创办时,苦于校舍没有盖好,只得先借用陈碧峰的故居招生、上课和住宿。两三百名学生聚集在陈家,一切读书、生活之事都于此。陈家除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居住之外,大部分房屋都留给了师生们居住。
1954年,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在此办学,陈碧峰的故居成为党员们的知识摇篮。1958-1968年,北峰公社搬入此处办公,并于1969年之后,将其中一部分让给北峰中学作为图书馆使用。1981-1989年,福建地球物理探矿队也在此租住过。
1990年之后,中国政治改革,陈碧峰的后裔得以搬回故居。
2011年,泉州市召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方案评审会,会议决定将陈碧峰故居所在的区域,建成名人公园。日后,这里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