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52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      更新:2024-08-02 16:32      字数:3246
  “这些就是半拓扑形态的颗粒,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分离出来了,只不过搅拌的动力过大,让它们黏合在了一起。”曹东明总结说道。
  王浩则是道,“这个和磁场也有关系。”
  “你们的磁场设计是朝着两个方向的,我认为可以试着采用竖直圆形磁场布局,让磁场方向和搅拌方向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小颗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个建议。
  这次杨云和不说话了,因为结果已经证明他是错误的,但是他对实验还是非常积极的,马上就和团队其他人研究去除扇叶,同时也对搅拌容器进行改造。
  曹东明则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场发生装置。
  虽然不能快速磁场变成完善的圆形布局,但把控让整体顺着搅拌方向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天后,研究组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这一次不用做什么前期准备,他们用现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后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进承装超导金属液体的容器中以后,外部封闭就开启了中心的搅拌装置。
  伴随着‘嗡嗡’的响声,搅拌只持续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来。
  之后就进入到冷却、提取环节。
  当进入到这一环节以后,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实验成功了,因为他们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颗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质。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虽然还不能够确定结果,不知道制造出来的颗粒性材料的具体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颗粒,也能够让以金属材料为基础的湮灭力场技术获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横向反重力技术、常规反重力技术以及f射线发生技术,f射线发生技术直接关联可控核聚变技术。
  可控核聚变技术,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反应容器。
  不管是托卡马克磁场装置,还是一起其他的理论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制造出容纳高强反应的容器。
  现在的微米级颗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场以及外层的强湮灭力场的强度。
  内层反重力场可以降低反应速度。
  外层强湮灭力场的强度高,能吸收能量最大上限高,也就意味着容器所能容纳的反应强度数值更高。
  这就保证了安全稳定性。
  在实验结束以后,王浩也赞叹道,“研究终于有了大进展,大家都做的很好,这个研究实在太重要了。”
  “我也不用和你们保密。”
  “后天我要去科技部门谈的就是核聚变技术,有了颗粒性材料的进展,核聚变研究的基础就更稳了……”
  “……”
  王浩说的内容还是很震撼的。
  曹东明、曲贵都非常的兴奋,他们知道研究非常的重要,但之前也只知道和湮灭力场有关。
  结果……
  关系到可控核聚变?
  杨云和也非常的兴奋,但他就有点笑不出来,感觉被打击的很严重。
  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研究很厉害,帮助颗粒性材料的研究,实现从0~1的突破。
  但仔细想想,他们的研究基础是王浩的理论,即便实现从0~1的突破,也是一起完成的,搅拌器的研究也只是个小难关而已。
  王浩来到航空材料院,只花费一个星期时间就让他们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都可以说是实现从1~100的突破。
  这种差距……
  感觉都不讲道理啊!
  ……
  王浩去科技部门谈的就是核聚变技术。
  科技部门以及其他机构的决策人都想知道王浩对于核聚变研究的看法,因为核聚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研究,即便只是下定决心做研究都不容易。
  王浩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
  之前王浩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并不上心,主要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基础,贸然开启项目做大工程式的研究,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太多,想要真正制造出可控核聚变装置是极为困难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
  王浩认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核聚变的研究也可以讨论提上日程了。
  他在科技部门就是这样说的。
  显然。
  王浩的个人影响力非常大,他的看法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从首都返回西海的时候,科技部门就已经提前放出了风声,有一些媒体则开始了先期‘试探性’的报道。
  《百年工程:种花家准备开启核聚变研究项目!》
  《核聚变,超级工程!》
  《种花家将会成为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
  《我国可能会在一年内启动项目工程……》
  一系列的报道都是‘捕风捉影’,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但有句话说的好:无风不起浪。
  很多媒体一起报道的时候,就肯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舆论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部分都是支持的态度。
  普通人就只是赞叹一下,重点还是学术界的反应。
  学术界对这个消息不太详细,很多专家站出来表示说,“短时间不太可能启动核聚变的研究。”
  “那是一个超级大工程,最少是千亿规模来计算的。”
  “即便是采用了新技术,但有效性也是值得怀疑的,核聚变的研究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现在应该还没有足够的基础支持。”
  “可能就只是讨论而已……”
  最后一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有很多的大工程项目都只是进入讨论阶段,并没有真正去实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型粒子对撞机。
  过去很多年时间,都在讨论建造世界最大型的粒子对撞机,项目论证了一次又一又一次,结果就只有讨论没有实施。
  现在的核聚变研究,比大型粒子对撞机还不靠谱。
  那绝对是比对撞机更大的工程,而且还是没有足够基础的研究项目,从进入论证阶段,到正式开启项目,再到研究有成果……
  时间跨度要多久?
  第四百四十章 核聚变论证会,我们什么时候拥有了如此高端的技术?
  “种花家要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五十年,也不可能成功!”
  当消息传到了国外以后,也引起了大量媒体的报道,几乎所有报道都是不看好的,“这种大型工程项目,即便正式立项进行研究,大概率也会中途夭折,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没有意义。”
  “现代研究核聚变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即便拥有更先进技术的阿迈瑞肯以及欧洲,暂时也不可能开启核聚变的研究……”
  “大概也就是喊个口号,不可能真正投入研究。”
  “……”
  国际媒体不只是做判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拿出来作对比的就是大型例子对撞机项目。
  过去很多年时间里,国内都一直在论证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
  这个项目展开的目的就是为了顶替老化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让国内拥有最顶尖的对撞机,来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有设备、有技术、有理论,制造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唯一需要论证的是是否值得投入。
  即便是这样的项目,到现在都没有正式展开。
  可控核聚变是百年工程,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能源技术,但要进行研究的门槛实在太高了。
  比如,徳国就论证过制造完善的托卡马克装置,只是预算的经费就超过千亿美元。
  在花费了千亿美元的经费以后,并不是说能够完成研究,只是可以在装置内部进行核聚变反应,成果依旧限制在实验室,而不是投入到应用领域。
  这种项目自然无法通过。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为要解决的技术难关太多了。
  鹰国的《泰晤士报》针对舆论热点,就总结了几个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首先就是点火困难。
  核聚变的每一次点火,都需要制造高温高压的环境。
  高压环境制造难度太大,一般都是高温环境来替代,就需要制造最低一亿摄氏度的环境。
  第二点就是计算机模拟不精准。
  这是数学问题。
  所有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都绕不开等离子体,而有关等离子体的问题,包括不稳定性、湍流,制约等离子体种种难以捉摸行为的基本方程,都只能做近似的模拟计算。
  其实就像是制约三体运动的牛顿定律、制约流体运动的ns方程、制约大量分子运动的boltzmann方程一样。
  这些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难,绝大部分都只能够找到近似解。
  还有材料问题。
  核聚变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无限能源,是因为海水中的氘对人类来说,几乎是“无限的”。
  但问题是,只使用‘氘’太难了。
  在一亿度这个量级的温度下,氘-氘的反应截面比氘-氚低了近两个数量级,而当温度升到十亿度量级时,韧致辐射会大大增强,想要实现输出大于输入会变得异常艰难。
  如果使用‘氚’,问题也是显然的。
  氚具有放射性,自然界中几乎天然不存在,人类的生产能力亦极其有限,而氚增殖所使用的锂,其资源也是有限的。
  当然也少不了最大的难关,“如何做到输出大于输入?”